2015年底,公眾號「路邊社傳媒」被封了,一同被埋葬的還有過去兩年的524篇文章和超過十萬名的訂閱用戶。用社長江明的話來說,“辛辛苦苦養了兩年的豬被人宰了。”
半個月后,江明注冊了新賬號「社長從來不假裝」,創造了一天漲粉10萬人的記錄。
這不是一個苦情的故事,也沒有勵志的雞湯。關于禁區、冷啟動和運營,社長有點私貨要和西瓜君的用戶分享。
誤踩雷區被封號 微信底線在哪里?
如果你曾經被一篇《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,但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的樣子》的文章刷屏,恭喜你,見證了「路邊社傳媒」被封號的始末。
文章推送3小時內,閱讀量直逼20萬,漲粉將近1萬人,多個大號爭相轉載,篇篇10萬+。巨大的喜悅過后是巨大的打擊。半個多月后,「路邊社傳媒」被永久封禁,因為這篇被傳誦一時的文章。
憤怒過后的江明消沉了一段時間,他沒有勇氣重新建立賬號,在現有的2000多萬個公眾號里搏出生天,難如登天。更重要的是那份不安全感,“你不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里,什么時候就突然消失。”
冷啟動:從0到20萬粉絲的漲粉方法論
沉寂半個月后,江明注冊了新賬號「社長從來不假裝」,發表文章《路邊社:想跟十萬用戶說句再見》,“走時無人告別,歸來無人接風。那,還真的挺慘的吧。”
讓江明沒想到的是,文章推出后,「槽邊往事」、「三表龍門陣」、「Queen主義」紛紛主動撰文推薦,3萬用戶為他的歸來彈冠相慶。
半年內從0粉絲到20萬擁躉,社長理了理思路:
訪談引流,釣魚式漲粉
對于0粉絲的賬號來說,要學會撬動別人的資源。江明在公眾號上做過多期人物訪談,受訪對象會主動把訪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,他們的家人朋友也樂意分享,有轉發就有轉化關注。
人格化公眾號,塑造鮮明性格
文章閱讀量和文筆好壞沒有絕對關系,你需要給公眾號建立一個鮮明的人格。社長常常在文章里開玩笑說自己是路邊貼膜的,塑造親近感,拉近和用戶的距離。
比起故作姿態的文筆,真誠更重要
江明是性情中人,嬉笑怒罵從不忌口,但對于用戶的留言,幾乎有問必答。“雖然我說長得好看才回復,其實丑逼我也會回復啦。”
公眾號被和菜頭推薦后,社長一夜漲粉兩萬,后臺收到數千條留言,他挨個回復,從晚上6點一直到凌晨4點。
500萬+閱讀的爆文 漲粉10萬炮制爆文有套路
公眾號一天漲粉10萬是什么體驗?社長在自己的公眾號上自問自答。
這篇題為《不要在該約炮的年紀談修行》的文章創造了500萬閱讀量的奇跡,新增用戶100000,點贊17000,留言5000+,3000人打賞……成功并不是偶然的,公眾號運營比清宮戲還費心機,令人眼紅的數據背后,自詡“自媒體圈的小甄嬛”江明自然有他的套路。
研究模仿大號的敘事結構
模仿是最快的成長途徑,咪蒙的文章行文結構就有章可循:故事1+故事2+故事3+名人名言,就是一篇爆文。例如,咪蒙熱文《有趣,是一輩子的春藥》,3個故事加上結尾的王小波說,戳中粉絲軟肋,瞬間引爆朋友圈。
多平臺找素材
選題枯竭、內容難產是自媒體人都會遇到的難題,社長支招:天涯、豆瓣、知乎,是自媒體人的素材福音。“特別是知乎,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庫,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靈感。”
選題:雞湯和反雞湯的博弈
能夠在朋友圈里形成現象級分享的文章,通常都是以“雞湯文”和“反雞湯”為代表。
楊絳先生逝世成為小熱點,上午還在群里跪求陸家嘴女主角視頻的人,下午就轉發楊絳的手抄語錄。社長氣不過,寫了文章手撕偽知識分子,狠狠扇了大半個朋友圈一個巴掌。這就是紅極一時的《別在該約炮的年紀談修行》的寫作動機。
社長總結:“做公眾號要么滿足廣大青年日益增長的裝逼需求,要么就是替另一群人給這些裝逼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。誰不承認就是不客觀!”
UGC內容拉動閱讀量
粉絲互動玩得好,UGC內容也能拉動閱讀量。
社長舉例:“比如在七夕的時候問用戶:你長這么大,到現在還單身的原因是什么?他們的回答能笑死你。把這些經典回復收集起來,次日發文,答案被采納的用戶就會轉發。”
第一,有槽點的話題激活了用戶思維,讓他們產生表達欲和參與的欲望。
第二,相信網線那頭的用戶的智慧,什么樣的答案都有,內容比你自己一個人的創作更精彩。
第三,能夠達到二次傳播的效果。
博觀約取,厚積薄發,成功有方法,但從來沒有捷徑。社長的文章金句頻出、10萬+爆文不在少數,他說:“我有做筆記的習慣,平常看書會把句子抄在本子上,在網上看到好玩的,也會存到手機便簽里。我只是把別人約炮的時間拿來修行。”
社長分享
訪談末尾,社長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企業號地推案例。
某汽車用品企業公眾號,3個創始人從武漢出發(公司在武漢),分別上高速往3個方向開,遇到服務區就停車上廁所,在每間廁所貼二維碼:掃一掃,汽車用品免費領。服務區人流量龐大,一天下來漲了十多萬粉絲。